中医药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医药文化文章正文

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小常识

来源: 时间:2018-05-14 17:27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又到了食用野生菌的季节了,为了避免以往的惨痛教训,积极预防野生菌中毒,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现进行野生菌中毒的常用小知识宣传。

  一、野生菌中毒的症状

  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以胃肠炎型中毒症状首发,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燥、谵妄、幻视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二、毒菌中毒的临床类型

  胃肠炎型:潜伏期为10分钟至6个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流涎等,轻则对症治疗,可逐步好转,病死率低;重则吐泻严重,腹痛剧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并伴有休克、昏迷。

  溶血型:潜伏期长,一般6个小时至12个小时,病人往往先出现恶心等症状,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肿大等,少数病人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很快控制病情。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半个小时至6个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尚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症状,重者可有肺水肿、呼吸抑制及昏迷等,还可出现幻觉、谵妄、昏迷等中枢神经损害,或发生嗜睡、精神错乱、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这一类型严重者死亡率高。

  肝损害型:潜伏期较长,可达15个小时至30个小时,以中毒性急性肝损害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在初期一两天会有轻度胃肠炎表现,之后有一假愈期,其间除轻微乏力外,似乎已病愈,但实际已发生肝损害,大多数病例接着出现肝、脑、心、肾等内脏损害,其中以肝损害最为严重,迅速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直至昏迷,也有少数病例在肝损害表现尚不严重时即因中毒性心肌病变或中毒性脑病猝死。此型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甚高,经急救治疗存活者,需度过2周至3周的危险期,方可逐步康复。

  三、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有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菌帽上可能会有疙瘩、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有毒菌摘断后通常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另外,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初步进行鉴别:一看生长地带,有毒菌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二看颜色,有毒菌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三看形状,有毒菌菌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一般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四闻气味,无毒菌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菌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六看化学鉴别。将菌子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四、野生菌食用及加工方法

  1、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2、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

  3、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

  五、食用野生菌中毒症状及救治

  吃完菌后如感不适,尤其是有恶心、头晕、呕吐、腹痛、腹泻、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出现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2、来不及及时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

  3、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4、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野生菌中毒大部分可以预防,全民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野生菌的加工方法,少食或不食,对于杂菌和未食用过的野生菌,坚决不食用,也要劝阻家人及身边的朋友不要食用,尽量避免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